口語的一個瓶頸--想到什麼就講什麼
我最近發現班上的幾個學生講日文都「肉肉長」
(台語,國語是「像老太婆的裹腳布,又臭又長」)
更可怕的是,他們講到後來會有點不知所芸,
不知道怎麼結尾。
問題就出在他們把日語當做中文,邊講邊想,
又在想單字的過程中,忘記自己最初想說的是什麼。
-------------
日文與中文的文法很不一樣
許多人在聊哆啦a夢的道具時,
最喜歡提的是「翻譯年糕」,
感覺有這個東西,就能輕輕鬆鬆講其他語言。
但,真的是這樣嗎?
請看以下討論…
【台語/粵語/客家話】
以上這些,稱做中文的「方言」,
所謂「方言」,表示它們是地區性使用的語言,
但本質上還是中文,
換言之,我們講話時「只要換掉單字就好」。
【英文】
英文是另一種語言,
只是真要說的話,
它的文法和中文頗為接近,
所以「只換單字」式的講話方式,
在初階英語中還沒有問題。
但像是一些簡答句,
又或者是關代子句之類的東西,
就沒辦法直接對翻,
而是要思考一下句子的結構。
【日文】
大部分的文法和中文都不像。
(日文比較變態的是,
句子的最主要結構都擺在句尾,
而中文的主要結構都在句首,
兩者差異相當大。)
學生如果直接對翻,
往往只能說出四不像。
----------------
「直接對翻」vs「依日文的規則講日文」
以下,我分別用「直接對翻」與「依日語文法」的方式,
來翻譯下面兩句生活化的句子,讓大家比較看看。
「我禮拜天和朋友吃飯,結果吃到一半,餐廳突然停電。」
【直接對翻】
私は 日曜日 友達と ご飯を食べて、
結局 半分食べて レストランは急に 停電しました。
(我上面翻的這個句子還算聽起來簡單易懂的,
學生實際在講的時候,因為會有講不出來的單字,
再加上會停下來思考,助詞又有可能弄錯,
句子會變得像下面這樣)
私は 日曜日 友達に ご飯。。。。。。。。食べて、
。。。。。。結局 は、はん。。。半分食べて
レストランは。。。。急に 停電です。
【依文法講日文】
「我禮拜天和朋友吃飯,結果吃到一半,餐廳突然停電。」
真正想講的句子: 急に 停電しました。
結果吃到一半: 食べていたら
(還可以加一個 話しながら,表示「邊聊邊吃」)
最前面的部分做故事的小背景:
日曜日、友達とレストランでご飯を食べたんですが
合起來整句是:
日曜日、友達とレストランでご飯を食べたんですが、話しながら食べていたら、急に停電しました!
-------
「我的兩個好朋友每次到了旅館,都會把房間弄得超級亂。」
【直接對翻】
わたしのふたりの友達は毎回ホテルに行きます。部屋が汚いです。
【外加遲疑+助詞錯誤】
私の二人の友達。。。毎回ホテルを行って。。。部屋。。。きたない。。。
(說到這裡,我常常在想,
老師們其實都有超能力,要從這些蛛絲馬跡中
去猜到學生到底想講的是什麼。)
【依文法的翻譯】
我兩個好朋友: 親友の二人が (日文會把人數放後面)
每次到了旅館: ホテルに行くと (有每次的概念)
都會把房間弄得超髒:
(考慮到前面有「と」這個字,後面盡量不要有人為意志,
所以以物為主詞,使用自動詞。)
部屋がとてもきたなくなります。
整句會變成:
親友の二人がホテルに行くと、部屋がとても汚くなります。
-----------
結論+小建議
為什麼有這麼多學生會採用【直接對翻】?
因為這個方式符合直覺邏輯,
不像【依文法翻譯】那樣複雜。
缺點是只要遇到比較複雜的概念,
通常都會講得七零八落。
而且日文會停滯不前,很難進步。
---
【依文法翻譯】起步困難,
但因為日本人真的是依照這一套邏輯在講話,
學好之後,「聽、說、讀、寫」都可以有長足的進步。
而且說真的,
平常會用到的那些邏輯其實沒有那麼多,
學起來之後就可以一用再用,
CP值很高。
--------
如何從【直接對翻】轉形到【依文法翻譯】?
這是個大哉問!
老實說,我也為這個問題傷透腦筋。
因為學生的習慣,不是那個容易改過來的。
目前我使用的方法大概如下:
要求學生先想好句子的句尾
請學生模仿我的句型
讓學生針對同一句話多講幾遍,
再修正他的一些小錯誤。請學生寫作文,我再幫對方修改。
請大家參考一下囉。
另外,要是有哪位老師,
又或是某位是過來人,
成功地從【對翻】轉形到【依文法翻譯】,
也請分享一下好方法,
感謝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