尾月既望,館人奔告玉山見矣!時旁午,風止無塵,四宇清亮 翻譯社日與山射,晶瑩耀目,如雪、如冰、如飛瀑、如鋪練、如截肪。顧昔之定名者,弗取玉韞於石,生而本質,美在其中而光輝發越於外?臺北少石,獨萃茲山;山海之精醞釀而象玉,不欲令人狎而玩之,宜於韜光而自匿也。山肅靜瑰偉,三峰並列;大可盡護邑後諸山,而超出跨越乎其半。中峰尤聳,旁二峰若翼乎其閣下。二峰之凹,微間以青;注視瞪視,仍然純白.俄而片雲飛墜中峰之頂,下垂及腰,橫斜入右,峰之三,頓失其二 翻譯社游絲徐引諸左,自下而上,直與天接。雲薄於紙,三峰勾股摩盪,隱隱如紗籠香篆中。輕風忽起,影散雲流,蕩歸烏有,皎潔光鮮,軒豁呈露。蓋瞬息間而幻化不一,開閉者再焉。過午,乃盡封之以去。。-> 翻譯社|,-> 翻譯公司|的-> 翻譯
陰曆十二月十六日,我住 翻譯地方的僕役跑來告知我:「玉山顯現出來了!」時候接近正午,沒有颳風揚起塵埃,周圍天空十分乾淨清澈。日光照耀到山,玉山顯得晶瑩亮光,像雪、像冰、像飛流的瀑步、像鋪陳開來的布匹、像切開的油脂。回思之前定名的人,不就是取玉儲藏在石頭當中、生來質地皎潔皎潔、美的本質含蘊此中而光輝顯揚於外這樣的意圖嗎?臺灣北部少有高山,全都聚積在這裡成就了玉山。玉山是匯聚了山海 翻譯精華醞釀而成玉的意象,不讓人家接近而褻玩它,合適收斂毫光自我藏匿。山特別很是巍峨宏偉,三峰並列,山勢大到可將全部諸羅縣邑其餘諸山護廕起來,且又超出跨越它們半截。中峰特別挺拔,旁邊兩峰如同翅膀在左右輔助。兩峰的凹陷處,隱約有些青色;但仔細看的話,依然一片雪白。不一會兒,雲絮片片飛墜中峰之頂,順勢滑落到山腰,又往右飄移,三座山峰馬上有兩座被遮掩了。有一些雲絲漸漸往左飄移,從下氤氳上騰,與天毗鄰 翻譯社雲比紙還薄,在三峰之間激盪磨擦不已,縹緲宛如彷佛被輕紗覆蓋,中有香煙繚繞。溘然有輕風吹來,雲氣馬上被吹散,山嶽豁然顯現出來,異常雪白亮光。景色瞬息間轉變莫測,沒有必然的樣貌,山形被雲氣掩覆又顯現出來,如許的情形反反覆覆好幾回。過了午時,雲氣才又將玉山全部掩覆住,不再閃現了。
「尾月」,陰曆十二月。「望」,滿月;「既望」,即過了十五日。「館人」,《左傳‧昭公元年》:「否則,敝邑,館人之屬也。」杜注:「館人,守舍人也 翻譯社」依現代的職務,就是大樓經管員了,我翻作僕役,固然他在古代應當有更高的地位,可是所做的事應當差不多。「見」,現也。「宇」,上下四方之謂也,謂天空如屋宇。「顧」,本義是回頭看,這裡我看成是「回過來自思」之意。「臺北」,臺灣北部。「石」,謂山也,不然石頭到處皆可見,何得謂少也?「三峰勾股摩盪」,直角三角形直角短邊者為勾,長邊者為股,這裡是說雲氣在三峰之間激盪磨擦,至於三峰是否是組成直角三角形,這其實不重要。「香篆」,謂香煙繚繞有似文字之形。「開閉者再焉」,「再」不是再一次,而是不斷地反覆。「游絲徐引諸左,自下而上,直與天接。」這句我應該沒有翻譯到位,其餘大致不差。至於為什麼翻譯這篇文章?當然我是有所譏刺的。
隨解:
語譯:
陳夢林〈望玉山記〉
本文引用自: http://mypaper.pchome.com.tw/autre/post/1312072504有關翻譯的問題歡迎諮詢華頓翻譯社